(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出海提速,重要動力在于“增量”二字,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為中餐館們提供了新掘金場。與其在國內同800萬家餐飲門店角逐5萬億元市場,也許闖蕩近3萬億元的海外中餐市場,反倒孕育著新的可能。
不同于早期移民靠著廚藝開夫妻店謀生,本輪出海的中餐館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朝著品牌化、連鎖化方向發展,意在跳出中式餐飲“有品類、無品牌”的怪圈。過去幾十年間,中餐館幾乎開遍世界各地,但是一直沒能誕生全球餐飲連鎖巨頭。當下,或許是實現這一跨越的絕好契機。
那么,中餐品牌離打造出世界級巨頭還有多遠?
對于這個問題,需要拆分來看:就出海拓店本身而言,擺在每個品牌面前的是供應鏈、本土化和標準化三座大山;就成為世界級品牌而言,成功出海只是第一步,更為緊要的是能否提升全球影響力,形成更強的文化認同。
中餐出海注定是一個將固有模式與經驗推倒重來的過程。各國政策法規、勞工制度、飲食習慣等與國內多有不同,有些地方開店流程多而復雜,有些地方對食材進口有明確限制,令企業不得不在當地重構供應鏈。加之中華美食天然具有很難標準化的特性,成為影響企業拓店的又一因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餐“走出去”不妨借鑒外企“走進來”的經驗。為解決供應鏈問題,麥當勞在進入中國市場前10年,把所得利潤拿來補貼上游供應商??此坪唵蔚囊环菔項l,從找到合適的土豆種植基地到種出滿意的品種,供應商至少花費3年。供應鏈的穩定,極大確保了菜品口味的統一,這也啟示出海的中餐館們,要想在海外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需做好長期準備。
保持正宗還是適應本土,是另一個困擾企業的問題。對于出海初期的品牌,適應本土是一種生存智慧。比如,火遍美國的中式連鎖店熊貓快餐,通過把傳統炒菜變成美式油炸,用甜辣醬替代川湘風味,在正宗性與本土化間找到征服“美國胃”的平衡點,還一并解決了標準化難題。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崛起,正宗性與本土化終將不再對立,中餐也將朝著更高端發展。
中餐出海,說到底是文化出海。飲食天然帶有文化屬性和價值觀,比如肯德基售賣的是漢堡、炸雞,但傳遞出的是自由隨性的生活方式。中餐要想實現向世界級品牌的跨越,也得找到類似的文化符號,成為文化輸出的柔性載體。這場始于味蕾的全球化征途,終將在文化繁榮與產業鏈融合的進程中,寫下中國餐飲品牌的新傳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