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的數據顯示,2017年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辦理條碼支付業務73多億筆,金額9100億元,消費占比99.93%,單筆消費金額分布分別是1-100元占比33.68%,100-500元占比52.65%,小微、快捷、便民支付特點愈加明顯。
而在4月26日,在《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發布會上,有報道央行支付司喊話支付機構,不要想法設法去漠視規則,特別是市場上一些大的機構,不能以為自己“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對自己有利的(規則)就遵守,對需要調整的就不能執行。”
自新規執行已有一個月了,可能央行也是看到新規施展不利才喊話巨頭
這次的事件起因來自于4月1日的新規施行,新規的重點有2個——靜態碼和動態碼,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了解,所謂動態碼,就是出示微信或者支付寶付款時由手機隨機生成的,之后由收銀員或商戶進行掃碼扣款。相反,靜態碼我們常見的,張貼于墻壁或放置于店面或攤位上的收款二維碼。平時我們常去的小超市,賣菜的小攤基本采用就是靜態的,新規規定這類靜態碼單日累計限額就只有500元。
對于使用動態條碼來說,有A、B、C,3種安全級別,根據不同的安全等級,支付限額為不限;5000;1000
因此,從新規可以看出其實,于其說是規定靜態碼支付限額,不如說是根據不同安全等級賦予不同支付上限,其本意是為了使用者的資產安全著想,那么更高一層次就是所謂的金融市場的穩定和背后社會的穩定,雖然不少網友在吐槽央媽對移動支付系統的各項限令,認為其是在維護傳統金融產業的奶酪,但其實,從《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報告的數據顯示,2017年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辦理條碼支付業務73多億筆,金額9100億元,消費占比99.93%,單筆消費金額分布分別是1-100元占比33.68%,100-500元占比52.65%,小微、快捷、便民支付特點愈加明顯??梢娨苿又Ц抖诉€是一樣的具有生機和活力。
在移動支付帶來這樣的便利和各種利好的同時,也讓一些不法分子覓得機會,例如有人在商家貼出的收款二維碼上偷偷換上自己的二維碼,高級的更是通過技術手段,侵入商家的收款二維碼,植入病毒,不僅給商家,甚至是消費者都造成損失,或與有人會說這只是個例,我想他只是沒發生在你身上罷了,由于靜態二維碼本身容易被篡改、變造,易攜帶木馬或病毒,央行作為監管者必須行使自己的職責,在這樣的情況下,某些支付巨頭無視新規,或以偷梁換柱的方式漠視新規是讓央行很頭疼的,自新規執行已有一個月了,可能央行也是看到新規施展不利才喊話巨頭,隨著移動支付巨頭的不斷擴大,其具有了銀行的角色,但卻沒有受到銀行般的監管,規避管制的成本不夠明顯,因此未來即使放棄一定的便利來確保安全也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