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教育部舉行“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會第六場,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語言文字事業改革發展成就。此次發布會的分會場設在廣西。我區通過10年努力,至2020年,普通話普及率達85.68%,在西部地區排名首位。廣西推進語言文字事業的做法,也受到全國關注。
▲新聞發布會現場。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蔣曉梅 攝
普通話推廣助力村民致富
“駐村3年多來,我見證了通過組織當地群眾參與普通話推廣,幫助他們擺困的過程。”發布會上,廣西來賓市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原駐村第一書記吳桂彬,介紹了在民族地區開展推普工作的感受。
2018年,吳桂彬被派到原國家深度貧困縣——廣西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擔任第一書記。六納村處于大石山區,總人口有624戶2168人,其中壯族人口占90%以上,村民日常交流的語言主要是壯話。地理和語言習慣,導致了當地群眾怕出去,也不敢出去務工。“十三五”以前,六納村的貧困發生率為34.24%。
先扶智,扶智先通語。攻堅實施后,2018年六納村在忻城縣率先啟動實施了“推普”系列活動。該村通過開展推普公益課堂、農民普通話夜校班、“小手拉大手”孩子帶動家長共同學習等方式,幫助當地群眾學習掌握普通話。
這幾年,很多經過培訓的群眾都走出了大山,在縣外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實現了致富。據統計,三年多來,該村通過普通話推廣,惠及當地群眾1600多人次,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有539人次,他們均實現了。
普通話推廣改變的,不僅是六納村。截至2020年底,廣西83.03%的人口能夠使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基本消除青壯年農民致富道路上的語言障礙。
廣西注重保護語言文字多樣性
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廣西也注意保護與記錄收集地方特色語言,保護語言文字多樣性。
2016年4月,賀州學院西校區建起一所“賀州語言文化博物館”,這是國內首家實體語言博物館,全館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參觀者能在該館內觀遍聽遍廣西各地方言及方言文化。博物館建成至今,已接待3萬余人。
賀州學院教授鄧玉榮曾擔任賀州語言文化博物館的館長,他也是教育部“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獎”先進個人。據他介紹,賀州市地處三省交界,是全國少見的語言資源富集地區。但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發現一些地方方言在逐漸消失。在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的支持下,鄧玉榮所在的賀州學院語言研究團隊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賀州及廣西東部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的研究與收集,尤其是近20年來,鄧玉榮開始有意識地尋找發音人,進行錄音和錄像。
近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也啟動了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典藏毛南語資源保護項目,從毛南族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飾、飲食、農工百藝、日?;顒?、婚育喪葬、節日、說唱表演等方面,全面展示毛南族語言文化。
據悉,2012年廣西組織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語言資源普查和保護工作,2015年全面鋪開縣域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廣西調查收集原始文本約1679萬字、音頻視頻數據約124萬條,基本實現世居民族語言全覆蓋。
廣西普通話普及率達到85.68%
十年來,通過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從70%提高到了80.72%,識字人口使用規范漢字的比例超過95%,文盲率下降至2.67%。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廣西立足實際,在推進語言文字事業上取得突出成就。
當天的發布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廳廳長劉友誼做了經驗發言。10年來,廣西連續開展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舉辦中華經典誦讀大賽和漢字聽寫大賽,在機關、學校、新聞媒體和公共服務行業四大領域的帶動下,廣西普通話普及率增速喜人。2020年,廣西的普通話普及率達到85.68%,超過全國普通話普及率近5個百分點,在西部地區排名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