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2月28日電(張婧)從事中藥飲片加工技藝30年的張良,右手掌心有一條老疤痕,“20年前跟著老師傅學習中藥材性狀鑒別,傳統方式切片時留下,伴隨至今?!睆埩颊f,這是他堅守中藥飲片古法制作的痕跡,也時刻提醒自己挖掘當地道地藥材開出良方。
面對廠房中的加工設備,張良說,雖然先進的機械切片效率高,但從中藥材的道地性考量,看似高效的自動化生產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所有種類的藥材規范。
近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位于甘肅省張掖市的張良技能大師工作室,該工作室于2017年由甘肅省人社廳審批掛牌,這里也是張良精心管理18年,占地35畝的張掖市廣泰藥材有限責任公司所在地。
記者在工作室見到張良時,他正通過觀察甘草原料顏色、質地、切面、粉質,以及口嘗味道等方式,向徒弟李才民教授傳統中藥鑒別方法。學徒5年的李才民說,雖然自己從事藥材檢驗工作,但仍然要精通鑒別和炮制技藝。
李才民解釋說,生品合格的中藥材,一旦炮制技法不規范,檢驗結果必將受到影響,而掌握炮制技藝的首要關鍵就是學會鑒別。
“性狀鑒定是鑒別中藥材的第一步,通過看性狀可以掌握藥材的很多信息,這也是對藥材最直觀的一種檢驗方法?!睆埩颊f,他要求徒弟認真琢磨每個品種的性狀,然后嚴格按照標準檢驗操作流程,其間任意一個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檢驗的不規范。
張良表示,中藥材產業復雜,每一批藥材都有其特性。于是,他教導徒弟們時常到留樣室看一看、翻一翻,總結各品種的特性及共性。多年來,他也通過力行“傳幫帶”責任,在中藥炮制技術傳承的同時,還進行技術創新,技能攻關和推廣,包括李才民在內的所有學徒,都是張良所培養的中藥加工技能人才隊伍。
他認為,傳統的中藥加工,與溫濕度、浸潤清洗時長、干燥程度等加工環境有關,即便費時又費工,但仍需精益求精。
“一些中藥材的加工技藝,需要反復試驗與驗證,而后得出標準,這其中,理論便是基礎?!闭f話間,張良從柜子中拿出《甘肅省中藥炮制規范》,300多頁的學習資料,外包裝有明顯翻爛的痕跡。
張掖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優越的種質資源和成熟的種植技術,成為西北內陸地區農作物包括優質有機中藥材生產貯藏加工的富礦之地和黃金區域。尤其是以民樂縣、山丹縣為主的祁連山淺山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灌溉為主,氣候冷涼干燥,病蟲危害少,使其成為甘肅省乃至全國絕佳的溫帶荒漠干旱產藥區和青藏高原東部高寒陰濕綠色有機“天然藥庫”。
張良說,如今的工作室研發探索隴藥新型種植加工模式,自主籌建張掖市甘州區、臨澤縣、山丹縣等種植基地,種植規模達到上萬畝,涉及藥農、種植大戶、合作社等近500戶,他在堅守傳統古法技藝的同時,還將當地中藥材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完)